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只要触犯了他们,就会遭到迎头痛击。
他们只要有一个人拿着一支汤姆枪占领一个据点,就能阻止一群敌人的进攻”。
(47)。
从印度到中国,横贯缅甸,一路扫荡“武士道”,也迎头痛击一切敢于藐视中华民族的人。
这是何等的国威,军威! 如今,血为谁流,命为谁丧,威为谁扬? 林彪曾几次准备集中十个主力师,消灭这个“王牌”中的“王牌”。
可这个“虎师”既有虎的猛勇,又有狐狸的狡猾,能打又能溜,“黑土地之狐”始终未能如愿。
一些老人说:那时一提起新22师,真有点“谈虎色变”的味儿。
辽沈战役後,几个纵队都提出这样个问题:新22师究竟是谁消灭的? 刘亚楼哈哈大笑:反正是八路军消灭的! 打了3年,各纵大都和新22师交过手,都没占多少便宜。
这次,它这个窝棚撞一头,那个窝棚撞一头,这个纵队打一下子,那个纵队打一下子,都想和这个“虎师”真干一家伙,又都没用上力气。
几头撞过後,它自己唏哩哗啦“散花”了。
不光新22师是谁消灭的说不清楚,其它军师也是一团乱帐。
战後清点俘虏,西进兵团五个军的番号,各纵队都有。
曾经在缅甸仁安羌大捷中轰动英伦三岛的新38师,在长春听说长官决定投降时,一些官兵抱头恸哭,泣不成声。
在这里,新1军和新6军一些官兵,也是哭著缴枪的。
尝闻汉飞将, 可奇单于垒, 今与山鬼邻, 残兵哭辽水。
10月28日拂晓,喧嚣的战场沉寂下来了。
晨光曦微中,厚重的铅色的雾一样的硝烟,带看股湿热的血腥气,压抑看空旷的辽西平原。
树木擎著通红的火把在地平线上很有耐性地燃烧,像一盏盏长明灯,又像一根根生日腊烛。
几乎是清一色的草房烧得只剩残垣断壁,张著焦黑的大口,有的还在升腾着烟雾,远远望去,就像一楼楼飘着饭香的炊烟。
被战火蹂躏的逐渐冷漠的旷野里,到处是丢弃的作战物资。
大至车炮,小至一条军毯,一支“马牌”橹子,一听印著“USA”的罐头,一个兵团从司令官到士兵所需的一切,应有尽有。
车炮有的停在路上,大炮还挂在牵引车上,有的倾倒在路边沟里、河里,有的只剩个焦黑的铁骷髅。
车炮旁,一具具焦黑的,或是残缺不全、血肉模糊的尸体,在焦黑的、平光光的和黄褐色的抖索着枯草的野地里,以人世间各种最残忍的,也是最自然的姿式,横躺竖卧着。
在那还涌流著红色和白色液体的创口上,一个个灵魂还在苦苦挣扎。
在那已经冰冷僵硬的尸体里,灵魂已经解脱,在雾一样的充满血腥的烟霭里,开始了冥冥世界的旅程。
灵魂还完整地保存著的躯壳,影影憧憧,就像一个个幽灵在向西游荡,游荡,游荡…… 一位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彼俘的德国军人,在日记中写道: 在从韦尔佳奇住北去的空旷荒凉的乡间小道上,一眼望不到头的俘虏队伍在蠕动着。
他们向车站走去,所有人都弯著腰,步履艰难。
他们蓬乱的胡须上挂着冰块。
凡是能找到的破布,麻袋和布垫子,他们都用来裹着白己的脑袋和肩膀。
他们用铁丝把干草紧紧地包扎在他们的皮靴或赤裸的腿上,一辆大卡车紧跟着他们,收拾那些在后面躺下的人。
如果有一个人倒下去,没有一个俘虏再去看他一眼。
警卫队不得不自己费力地把他抬到卡车上去。
(48)。
战後,在这一战役中被俘的近10万德军俘虏,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回到了德国。
无论打红眼了时多麽残忍,无论长春的草民百姓怎样“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”,也“不能成为围城部队的思想”,在中国,在黑土地,那俘虏政策也是够人道、够宽容、够英明的了。
但是,此刻辽西平原上这些被缴械的人若不是中国人,被收容後能给发路费,打路条,回家去吗? 毕竟都是中国人。
悲哀也正在这里。
在功德林,杜聿明想念漂洋过海去了美国的妻子女儿,尤其牵挂女儿的婚姻。
他不知道女儿嫁给了後来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博士,经常梦见女婿是个粗野的美国大兵。
噩梦醒来就悔恨,诅咒,为甚麽对蒋介石那样尽职尽责,却丢弃了丈夫和父亲的责任? 没资格进功德林的士兵,能想些甚麽? 从那条用鲜血打通的滇缅公路,到这片兵败如山倒的黑土地,他们有过自己吗? 拿到了路费和路条的,为甚麽要选择这条路?昨天还吃国民党饭,今天就掉转枪口打国民党,思想、感情一时还转不过弯儿?他们懂得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玄而又玄的“主义”吗?白天沉重地扛在肩上,晚上冰冷地抱在怀里,冲锋时端在胸前喷火冒烟。
他们手里拿著枪,他们又是谁的枪?而今,凭着一张路条和这点路费,他们就能永别武器吗? 莫道万里迢迢,莫道腿脚有伤,一瘸一拐,扑到老母膝下,拥抱妻子儿女,多少年梦魂萦绕的渴望,自会产生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,可前面等侍他们的会是甚麽?饥饿,寒冷,疾病,和由此产生的野蛮和残忍,随时都可能致他们於死命。
而任何一支躲避不及的扛枪的队伍,都可能把他们重新拉入队伍,再塞给他们一支枪。
(1948年8月,“栗陈唐钟张”(49)在给“中央军委”的一封电报*中,专门谈到东北释放的俘虏进关後沿途跋涉的情形,说:“俘虏回去必为敌人抓去重新当兵,在我各部队兵员极不充实情况下,建议由冀鲁豫军区于黄河渡口及各地方军区设专门收容机关,进行审查各处所溃败及走散之俘虏人(员?)尽量争取参加我军。
”)。
那些永远被抛在这陌生的黑土地上的人呢?他们的灵魂已经到家了?还是奔南京总统府索命去了?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属于自己,到了那个世界就能主宰自己了吗? 伴著母亲的痛苦、希望和幸福,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。
人来到这个世界,是要承担责任的。
他们承担了甚麽责任?为谁承担了责任? 在行将离开这个世界时,或仰望苍穹,或俯面大地,无论看到了甚麽,领悟到了甚麽,他们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了。
就连这身可恶而又可怜的“黄皮”,也将被像他们父兄一样的穷人扒去。
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,再赤条条离去。
而在那片生养他们的故土,将再隆起一座座空坟。
那坟里会放些甚麽,一套离家前穿过的衣服,一本爷爷传下来的《三字经》,一把曾助他为父母尽了点孝道的镰刀,锄头,一支儿时玩遇的小木枪? 啊,枪!把它烧了!把它砸了!即使再活一万次,再死一万次,也不要枪!不要!不要!!不要!!! 胜利锣鼓 离休前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研究员的百刃老人,辽沈战没期间,做为新华社驻东北军区记者,一直随16师“前指”行动。
辽西那些窝棚复归平静後的第二天,他策马去46团2连采访。
凛冽的寒风中,老远就听到一阵锣鼓声。
在一家土坯围樯农院里,有三个战士,一个在打鼓,一个在敲锣,一个在击拔:若在往常,看到一住腰间插支橹子,胸前挎架照相机的骑马干部,不等走到近前,早立定行住目礼并上前报告了。
这一刻,三个人好像没看见他似的,眼睛直直地望著前面,手中一下一下只管敲打著:咚吐锵,咚吐锵,咚吐锵…… 记不得那村子叫甚麽“窝棚”了,记不得那三个战士的形象了。
比如脸上是怎样带著烟黑尘土,衣服上是怎样占著血迹,被弹片和子弹撕出棉絮,烧得窟窿眼子。
老人甚至记不得当时是否与他们交谈过,他们是否开过口。
只记得那脸上好像甚麽表情也没有,又好像蕴含著那种境况下人类所能有的一切感情。
只记得那锣鼓声一下一下就是那麽个节律,走出好远了那锣鼓声还在响,直到今天好像还在耳边响。
还记得周围站著一群小孩子,一个个破衣烂衫,小脸冻得发青,鼻涕都“过河”了,有的咝溜一声吸进去,有的用明晃晃的袖头抹一把。
南下北宁线前,他曾来这个连采访过。
连队正在操场上集合,180多名男子汉放开喉咙,唱一支当年在华中用血与火谱写的战歌:“’勇敢队’,‘勇敢队’,江堰战斗显神威……”(50)因一部描写长春围困战的电影《兵临城下》而罹难的老作家说,辽西战没期间,他写了10多篇战地通讯,发在当时的《东北日报》上。
後来还写篇介绍收容所俘虏情况的通讯,没发出来,报社说对敌人写得“客气”了。
晚饭後,战地记者信马由缰出了村子。
村头一片小树林前开阔地上,一匹匹死马像秋後遍地的“庄稼铺子”(割倒後一堆堆放着而未捆起来的庄稼)。
很多马没腿了,刀砍斧剁掉的。
旁边一具具尸体,稍微有点模样的,衣服都被扒走了,赤条条,一丝不挂。
暮霭中,迷漫着一股又腥又甜的黏乎乎的气息。
几十万军队在几十个“窝棚”往来厮杀,粮食一扫而光,老百姓只有煮死马肉吃,而从山海关退向松花江北,再从长白山打到海南岛,战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扒得光溜溜的尸体,一些老人说,有的掉队的战士也被剥去衣服,光著屁股追赶部队。
黑土地上的老人说:小鬼子投降穿日本衣服,国民党垮台穿美国人服,中国人最会“检洋落”,甚麽“细菌”呀,“传染病”呀,裤子都穿不上还管那个? 几只肚皮滚圆的狗,往马前懒洋洋走过,不理不睬的。
新华社记者骑的是匹性情驯柔的骡子。
不知是牙口嫩了,还是没见过这种场景,迟疑着不肯向前,拍打一下,它嘶叫著跳起来,扭头要往回跑。
他也有些看不下去了。
厮杀两天,天地间都被战争的喧啸充塞了,此刻好像才注意到天上还有个圆圆的、大大的、通红通红的东西。
西边蓝湛湛的天空被撕裂了,洞穿了,浓稠的眩目的血浆,天河决口般从那创口中喷泻著,泼洒着,天地间猛烈地翻腾起腥黏呛人的血浪。
那血浪红得温暖,红得鲜艳,又红得冷酷,红得骇人。
远处轮廓模糊的山,旷野默默流淌的河,头上高远的天,脚下“庄稼铺子”一样的没有腿的马、赤条条的冰冷的尸体,都被这血浪俺没了,漂摇着。
没有声息,没有影动,除了这温暖的冷酷的血红,好像一切都凝滞了,死亡了,又好像一切都在萌芽、新生…… 39年後,我站到这片土地上望著西天火焰般燃烧的太阳,彷佛又看到了那个圆圆的、大大的、通红通红的创口。
看到了那些“庄稼铺子”样的马,苍白的、一丝不挂的尸体(那魂灵也是一丝不挂的吗),看到了那些幽灵般西去的憧憧人影。
看到一座座血城、血镇、血村飞溅的血火。
看到死城雪一样的垒垒白骨。
听到烈日下和静夜里“蓬啪”的爆裂声,听到大凌河畔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厉的惨叫,听到那个不知叫甚麽“窝棚”的始终是一个节律的“咚咣锵”…… 那血红的创口还不时幻化出黑土地上一面面傲慢的“膏药旗”,和一辆辆没有血腥,却不无刺激的飞驶的“三菱”、“尼桑”、“皇冠”、“蓝鸟”…… 那些窝棚中的老人告诉我,个把星期後下了第一场雪。
雪花纷纷扬扬撒落下来,很快就被泅杠了,茫茫雪野,白一片,红一片,“挺好看的,又看不得”。
第二年开化时,有些地方那“雪水像酱油似的”。
注释 ⑴《毛泽东军事文选》,479页。
⑵《辽沈战役亲历记》,22页。
⑶⑷同⑵,163、191页。
⑸同⑴,482页。
⑥⑦同②,173、174页。
⑧1936年第1、2期《党史研究资料》,29页,⑨同②,32、33页。
⑩“五子”,即房子、车子、票于叫条子(金条〕、婊子。
⑾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55期,10页。
⑿荣盂源著:《蒋家王朝》,296页。
⒀宋平著:《蒋介石生平》,501、502页,吉林人民出版社(1987年〕。
⒁同⒀,499页。
⒂江南著:《蒋经国传》,168页。
⒃同⒂,175、176页。
⒄歌曲《保卫大台湾》的歌词。
⒅1948年9月25日《人民日报》2版:《长春停在“六点半钟”》。
⒆⒇(21)(22)(23)同⒂,169、51、100、101、482、432页。
(24)赫鲁晓夫著:《最後的遗言》。
见1988年12月18日《文摘报》7版:《赫鲁晓人的痛心和闷闷不乐》。
(25)同⑿,285页。
(26)(27)同⑴,484、486页。
(28)(29)(30)《阵中日记》,1040、1041、1042页。
(31)(32)(33)同⑴,501、457、458、487页。
(34)《沈阳军区历史资料选编》,170、171页,(35)《林彪元帅军事论文选集》,121、122页。
(36)《东北三年解枚战争军事资料》,65页。
(37)同⑵,212页。
(38)同(36),52页。
(39)同⑴,501页。
(40)同⑵,181页。
(41)(42)(43)同(35),157、165、167页。
(44)(45)(46)同⑵,193、196、197、199、200页。
(47)(美)西奥冬·怀特、安娜·雅各布著:《风暴遍中国》,287页。
解放军出版社(1985年〕。
(48)(苏)A。
M。
萨姆索诺夫著:《200天大血战》,594页。
(49)即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,参谋长陈士(矩木),政治部主任唐亮,副主任钟期光,副参谋长张天寿。
(50)据说这是当年7旅的旅歌歌词,未收集全。
十三、最後一战 “独霸东北”,“最後一战”叫得最响时,正是共产党人严酷的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。
日出日落,雪白血红,打了3年,当独霸东北的最後一战真的到来时,人们却似乎把这两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忘却了。
本来就不值一提,也没功夫提它了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崇祯十六年,明社稷将倾,是降清还是抗清? /
【番外随机掉落】 那晚姜执宜醉酒,光影交错,男人侧身立在包厢外,抬手转了下打火机。 借火? 嗓音冷淡磁性,意兴阑珊语调也没波澜。 他像在看一个陌生人。 但姜执宜记得很久以前的那个夏。 别人眼里冷淡疏离的周栩应,曾在潮湿的黑夜拥她入怀,动作克制又紧绷:你还有我。 分开那夜雨很大,空气燥热。 周栩应仰头后脑勺抵着沙发,凸起的喉结泛红。 他一声不吭的抽着烟,青灰色烟圈模糊的轮廓不清,声音颓哑的嘲/
十八岁那年,黄皮子寻仇,全村男女老少横尸荒野,自此我走上了一条不归路。 血池里究竟有什么? 朝天棺葬的谁? 黄金棺又是哪位达官显贵的归处? 槐木棺内的大人物,有何来历? 避天棺是否真的可以令人长生? 我叫叶鞘,师承抬棺人 /
【阅读须知】 1:本书是神奇宝贝、精灵宝可梦、口袋妖怪的同人小说。 2:本书是无系统、无女主的精灵养成向小说,节奏较慢,需耐心阅读。 3:小智得了冠军。 /
两度孕育,却只得金花一对。丈夫还能不避血污,温柔相劝,哪个不说大福晋嫁着了? 死后穿越到现代,又重生回来的伊尔根觉罗氏:!!! 一巴掌过去,打醒某人儿子梦,拉着他宠女儿们。 大格格想进学,却因女儿身被拒?莫慌,额娘重金给你砸好师傅来;二格格想从商,挣银子孝敬阿玛额娘?来来来,给你两万银子做本金! 坊间议论纷纷,都说大福晋昏了头。 直到大格格简在帝心,二格格将生意做到海外。各有所成的小姐俩还/
▲年龄差,受比攻大五岁 ▲双重生/先做后爱/日久生情/甜文/1v1 ▲又娇又怯.哭包美人受性子恶劣.先走肾后走心攻 郁枝二十三岁那年为给母亲治病,忍辱做了魏平奚的妾。 凌南府魏家,握有丹书铁券的煊赫之家。 不受宠、性子怪的魏四小姐,一次出游带回一个又娇又怯的漂亮女人。 女人天生一副妙骨,身条鲜嫩,文文弱弱,肩若削成,腰若细柳。 起初魏平奚拿她当个玩.物摆弄。 但她真没见过如郁枝一般的人: 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