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辣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21章 红雪(3/5)

有的老人的话讲:打仗嗷嗷叫,像八路;抢战利品,打骂老百姓,就像土匪了。

这种“三凶主义”的部队可不止一个16师。

东北野战军中另一支“两头冒尖”,“野”得很的七纵,在攻打锦州老城时为了多捞资财和俘虏,兵力部署上不仅考虑怎样消灭敌人,还充分注意到不能让别的部队插进来。

这样一支很能打的部队建国不久就被撤销番号,有的老人说就是因为另一头太冒尖了。

八路军“到一处吃一处,吃空烧尽,有如蝗虫,人民怨声载道”,而国民党正规军却“对居民纪律颇好”,这与多少年来通过各种宣传工具进行的“传统教育”,是格格不入的,乍听简直有点令人难以容忍。

没有根据地,“到一处吃一处,吃空烧尽”,为了生存,不得不如此。

辽沈战役期间,一些部队仍然“到一处吃一处,到一家吃一家,有的甚至连白条子都没开”⑥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实际上,历次农民起义,基本都是这样子。

那时的共产党人,敢直面人生,也不讳疾忌医。

共产党人就是这样发展强大起来的。

“死一回了,够本了。

”小说上这么说,老人们也这么说。

但老人们还说:只有死过一回、几回的人才更懂得生命的宝贵。

还有老人说:什么叫打仗?打仗就是把脑袋摘下挂在腰上,一仗下来没了,就算“成功”了;摸摸还在,就说“又生一次”。

特别是参加尖刀连、突击队,当爆破手,上去下来多少次,就等于生死多少次。

现在人有文化,打仗前写遗书,我们那时“说遗话”,叫“再死一次”。

有的还对老乡和知心的说:到时候把我弄回来呀,可别叫狼狗掳了。

铁与血与火,把曲一战壕中人的灵与肉铸结在一起。

战争在铸造生死与共的热情和献身精神的同时,也在铸造冷漠、残酷和野性。

二者是统一的,统一于战胜敌人的目的,统一于塑造战争中人的独具的性格、感情和价值观念。

在战争打响或即将打响的瞬间,一个初上战阵的士兵,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惊叫一声,掉头逃跑。

一个正待同样动作的士兵,看到一个亲密的伙伴倒下了,可能立刻就红了眼睛扑上去撕杀。

几仗下来,一个在家连鸡都不敢杀的人,可能对一个苦苦哀求的敌人伤兵无动于衷。

一个再三教育别人不得虐待俘虏的连长、指导员,可能会把子弹连同咒骂一齐射向举起双手的对手。

枪林弹雨中旷日持久的冲杀,耳膜饱受爆炸的冲击,眼睛因硝烟和疲劳而充血、疼痛,逐渐地听觉和视觉都模糊昏花了。

味觉也丧失了,皮肤也变得粗厚、麻木了,神经也因过度紧张而迟钝了。

当一个人整个反应组织都被揉搓得变形了时,他的行为就是正常状态下人难以理解的了。

因为这时他已经不能算是正常的人了。

生活是大海,家庭是小岛。

游啊,游啊,累了,就爬上小岛舒展一神经,歇息一下心灵和肉体。

然后,再去搏击风浪。

可他们不是“278团”,也不能去哈尔滨跳舞。

而且,他们中有的还未到应该游向“大海”的年纪,有的则差不多应该在那“小岛”上抱孙子了。

1948年1月24日,《东北野战军总部关于政治工作的综合报告》中,有这样一段:夏季战役后,干部中出现了一种右倾情绪,感觉战争残酷,死亡的威胁太大,认为革命有前途,个人无前途,想脱离前线到后方享乐。

表现此种情绪的多为连排干部,但尚不普遍,不严重,现在注意克服。

此外部份干部还有恐美的心理,怕原子弹,怕三次世界大战,怕国民党失败后美国直接出兵。

因此顾虑战争的结束将遥遥无期。

⑦以血肉之躯搏击铁火的连排干部和士兵,无论他们的生活曾经怎样得非人,无论他们还将面对怎样冷酷的人生,他们都是热爱生活和人生的。

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。

他们大都20岁左右,30岁左右,正是人生的好时候。

再没文化,再不浪漫蒂克,对明天也有追求和幻想。

从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,“用拖拉机种地的集体农庄”,到“二十亩地一头牛,老婆孩子热炕头”,到最现实的一顿“猪肉炖粉条子”,或是更高级一点的“小鸡炖蘑菇”,他们都想享受一下。

而且,除了母亲和亲姐妹,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还未亲近过任何女人。

连每到驻地都进行的传统的宣传活动,也不准接触青年妇女。

他们也有七情六欲,他们需要女人和家了,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。

一个人,无论怎样软弱无能,也无论社会意识如何,当他面临死亡时,生命本身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。

可在这里能怎样呢?逃跑抓住可能被枪毙,跑回家去也可能被“动员”回来。

都是五尺高汉子,也实在叫人不耻。

命运不能选择,危险和灾难不可预测。

死亡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,生命的终结轻易得就像弯腰拣块石头。

又因为他们特别能打,就经常被派去打硬仗,打恶仗。

这是他们的光荣和骄傲,同时死亡的机会也就更多。

于是,脾气就变得暴躁,凶悍而又野蛮。

当然也免不了想入非非,有条件就想干点什么。

拚命打一仗,死都了结了,不死差不多也能了结。

可不能出大格。

特别是在“男女关系”上。

四平保卫战期间,2纵一个管理员和女房东通奸。

很多老乡求情,说这个女人一贯如此,“不怨这个八路”。

不行,枪毙。

沙岭战斗前,3纵7师一个侦察员强奸妇女。

这是个抗战中立过大功的战士。

团里尽其所能,做了口棺材,置办一桌饭菜。

看过棺材吃饭。

团长敬酒,政委敬酒,营长、连长依次敬酒。

酒足饭饱,一声枪响。

16师驻在阿城时,师部的三个警卫员强奸日本女人未遂。

有人找师长说:都是孩子(最大的17岁,最小的15岁),好不容易从苏北来的,政治思想都挺好的,一时犯错误,罚劳役就行了。

回答是三声枪响。

(如此看来,高岗和黄永胜等玩女人,确是应该“保守机密,慎之又慎”的。

)有的老人说,从东北打到海南岛,又跨过鸭绿江再跨回来,很多战士都30多岁了,有的40多了。

娶个媳妇,年纪相差悬殊,感情也比一般夫妻难处;从死人堆里爬出多少次的人,想的,说的,做的,都能和一般人一样吗? 把“两头冒尖”紧紧(仅仅?)归结为战争的残酷,是难以使人接受的。

但谁又能说与此无关呢? 几乎每个老人都推荐几个老人,说他当年多么勇敢,英雄。

慕名而去,有的说忘了,有的讲得味同嚼蜡。

有的讲着讲着感情爆发了,“娘卖X的”和“妈个巴子”都来了,插句话都难。

第二天接着谈,有的又味同嚼蜡了,或是又“忘”了。

那经历太可怕了。

他们不想刺激别人,自己也不想做恶梦。

有老人给我读了一首诗: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;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今征战几人回? 那些死了几次终于活下来的人,那些死几次终于把只有一次的生命留在了黑土地的人,无论命名还是未命名,无论有名还是无名,都是英雄。

无论生者还是逝者,像黄达宣老人那样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者,为大英雄。

人之为人 ——他们也有姓名之二 淞沪抗战,87师和88师守卫庙行。

双方杀得尸山血海。

驻守南京的87师261旅要去增援,何应钦不准。

官兵声泪俱下:日寇打进国内,怎叫我们袖手旁观啊! 71军黑土地上连连败绩,可从淞沪抗战到南京、武汉保卫战,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上,到处都飘扬着它的旗帜。

1943年春,71师开进怒江峡谷,与缅北日军对峙。

虐疾横行,饮食极劣,不到一个月,88师能站起来作战的只有一半人了。

一半人也扼制了日军攻势。

第二年反攻,远征军和驻印军将日军18师团、56师团全歼,21师团、33师团大部歼灭。

日军凭借坚固工事和武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鬼吹灯前传之金棺陵兽

清朝末年,四方战乱,民不聊生。本书讲述了摸金校尉前辈张小辫的传奇一生。误入年久失修的前朝贵妃陵墓,见金棺、遇奇人、得奇书、历奇险,习得一身不传之秘。从此也开始了张小辫诡谲的历险传说。破解造畜谜团,率领雁营大战太平军每每涉险,都有深藏不露的神秘人物林中老鬼相助。林中老鬼所言能让张小辫大富大贵,最后却是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大阴谋。 /

谍影:命令与征服

……唯一能力,就是能分辨出谁是隐藏的日本人,其他的都不太懂…………... /

限制级特工

他,是一名被判处死刑的精英特工,在他临刑的那一刻,命运眷顾了他的生命,一项绝密任务,让他得到一次以命换命的机会。当这名有着不良血液的精锐混迹在国际大都会中,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一切都要从零开始,不再是特工身份的他,一切都要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到酸 /

大福晋的养娃日常

两度孕育,却只得金花一对。丈夫还能不避血污,温柔相劝,哪个不说大福晋嫁着了? 死后穿越到现代,又重生回来的伊尔根觉罗氏:!!! 一巴掌过去,打醒某人儿子梦,拉着他宠女儿们。 大格格想进学,却因女儿身被拒?莫慌,额娘重金给你砸好师傅来;二格格想从商,挣银子孝敬阿玛额娘?来来来,给你两万银子做本金! 坊间议论纷纷,都说大福晋昏了头。 直到大格格简在帝心,二格格将生意做到海外。各有所成的小姐俩还/

金屋藏娇[穿书]

我是一个睡了一觉就穿书的倒霉鬼,更倒霉的是,还穿成了一篇升级爽文里男主的黑月光,最后被开棺鞭尸的那种炮灰。 穿过来后我才发现,哦,原来这个黑月光不仅黑,连性别都不太对。 为了保住小命,我一边远离男主,一边兢兢业业扮演高冷公主,可我是个理科生,对文言文过敏,谁知道我在书院里上学时有多苦。 有一次,边境骚乱,朝廷准备把公主嫁给几千里外的可汗,以达成秦晋之好。 我只当了两年公主,但在其位谋其政,/

七个渣攻都觉得孩子是他的〔穿书〕

海添逃跑的第二天,日理万机的霍格元帅才从新闻上知道自己养的小金丝雀床.伴跑了。 他已经玩腻,并不打算找回来。 但,当看到收容所的工作人员说对方怀孕了。 他眼睛一亮。 他家族子嗣稀少,已经很久没有孩子出生了。 他准备看在孩子份上,把海添领回来。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说:元帅抱歉,我们要确定你是不是孩子父亲。 霍格:?这说的什么话。 他只有我一个男人。 工作人员解释:抱歉,先生,他们也是这么说的/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