朴辣小说网

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
第四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(1/4)

为了给郑家人放烟雾弹,沈树人让父亲假装写了一封给南京国子监的回信,还另外做了一些布局,花了整整一下午。

次日清晨,沈家一大早准备好了车驾,伺候大少爷出门。

穿越到明朝之后的第三天,沈树人总算是第一次出门了。

目的地也不远,就在太仓刘家港镇上、一处郑家商号。

郑鸿逵在苏州期间,便是在那儿下榻。

明朝的刘家港,是长江口最大的江海转运港,也是当初郑和七下西洋的启航根据地。

而郑家号称拥有“山海五商”的商业网络,在苏、杭都有负责采购海贸货物的商行,这刘家港当然也少不了郑家的据点。

刚出门时,沈树人内心颇有些好奇。

虽然有肉身留给他的一部分记忆,让他能适应明末的生活方式,可亲眼看见市井百态,那感觉还是不一样的。

苏州府如今正是天下繁华所在,下辖各县和散州,也都各领风骚。

作为府治的吴县,蚕桑刺绣、奢侈珍玩极为发达; 太仓是江海水运贸易重地,长途富商云集; 吴县和太仓之间的昆山,则是文化风尚的标杆,“昆曲”就诞生于此。

沈树人为了多熟悉一些情况,吩咐沈福特地让马车在镇子里稍微绕一绕,原本只是五六里的路程,愣是走了十几里。

港区沿江一溜儿都是各种商行、货栈,行人如云,最多的就是米铺和绸缎庄、棉布庄。

源源不断的运粮船从外地运来粮食,在刘家港卸货。

再把苏湖的丝绸、松江的棉布装船,贩往大明各地,或是南下转运去福建后、再转卖海外。

沈树人看着这一切,也略微惊讶了一下:“苏湖熟天下足”这句谚语太有名了,哪有鱼米之乡还得从外面买米的道理? 但很快他就想起了一种可能性:估计是商业太发达,种别的经济作物收益更高吧。

他便用折扇掀开车帘,跟沈福确认道:“阿福,去问问如今米价几何。

苏州府都得从外边买粮,周边府县的良田,莫不是都种桑养蚕了?” “少爷有所不知,这苏、湖二府的良田,确实种桑养蚕的多。

只因湖丝和苏丝的质地特别细滑,天下数一数二,一担本地生丝的售价,能抵外地两担不止。

不过临近的松江府和扬州府,土质不如太湖周边肥沃,多是贫瘠沙壤,不宜种桑养蚕。

好在灌溉依然充沛,所以广种木棉,松江棉布所用的棉料,倒有一小半是江北种的。

” 沈福先回答了少爷的后半个问题,然后才去路边的米行询问行情,不一会儿就折回来补充道: “少爷,刚问过了,今年的米特别贵。

往年早稻只要一两八钱银一石,晚稻贵些。

但今年嘉兴府的余粮也不够了,还有从绍兴府贩过来的,足要三两四钱。

连浙江都大旱了,入夏就没下过雨。

” 沈树人听了这数字,也是触目惊心,苏州的物价确实贵得离谱。

再看这苏州府的繁华街景时,顿时觉得“滤镜”都不一样了。

连街边那些奄奄一息的码头工人,都越看越像是流民。

崇祯后期的天灾,真的是太夸张了。

按《明史》的说法,从崇祯十年到十四年,居然连续五年、年年大旱——当然,不可能是全国范围同时大旱,但至少也是每年要轮到三四成的省份大旱。

今年连沿海气候温润的浙江都能大旱,以至于苏州从外面买粮都受到了影响,也算是邪门到头了。

好在江南早就普及了双季稻,浙江今年春天还算雨水充足,所以夏粮是收下来了,眼下的干旱只会导致后续秋粮绝收。

一年两季收成能保住一季,还不至于饿死太多人。

但北方那些只能种一季的省份,遇到同等级别的旱情,绝对会赤地千里,难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[1v1 完结]《画仙纪事》作者:易凯

《[1v1 完结]《画仙纪事》作者:易凯》 [1v1 完结]《画仙纪事》作者:易凯目录全文阅读,主角是晟郎津瑜的小说章节完整质量高,包含结局、番外。裙 1三 九4 九4 六 三 一 画仙纪事 /

你是我的阳光

文案:;;;;傅暄,高富帅,人生似乎没有哪一点不如意,只是想追林春阳,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,只好借着自己生日,下请帖让所有同班同学带家属或者闺蜜到自己的岛上别墅... /

呈祥录

陆大夫人一生坎坷多灾,重回闺房时代,她只想活得平凡低调……老天爷低调?不好意思,我不认识这个词。... /

这该死的猫生啊

文案;;;;奥加帝国的历代帝王都是真龙血脉,这一代继承人却出了点毛病——;;;;皇子成年后,无法化身为龙。;;;;“求得真爱日,即至化龙时。”;;;;圣巫说出这句预言后,又测出了皇子... /

你居然想睡我(1v2)

路边的男人,是不能随便捡的!12 兄弟盖饭... /

姐姐不说话(骨科)

姐姐不说话,当然没办法拒绝我啦~高二时我惹姐姐生气了,因为姐姐是聋哑人所以我会手语。她用手语骂我,所以我把眼睛闭上,然后就挨耳光了。*梗来自网络 也许本文... /

每日热搜小说推荐